全民全運:打破“賽場”和“生活”的界限丨深e度
南方網·粵學習 夏偲婉
11月9日至21日,賽場以“激情全運會,全民全運活力大灣區(qū)”為主題的打破e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在廣東、香港、和生活澳門舉行。界限本屆全運會是丨深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性大型綜合賽事,也是賽場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賽期最長、全民全運承辦城市最多的打破e度一屆全運會。十五運會以“一國兩制”下的和生活區(qū)域協(xié)同為紙,以三地聯(lián)動的界限賽事布局為筆,讓“全民全運”的丨深內涵正被賦予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從跨境公路自行車賽風馳電掣的賽場騎手,到街頭巷尾震耳欲聾的全民全運龍舟鼓點……全運會帶來的,不只是打破e度頂尖運動員的競技,更讓運動健身成為大灣區(qū)居民可感、可及、可共享的生活方式。它標志著全運會的價值升華,從國家儀式走向民間節(jié)日,從金牌敘事邁向全民健康,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寫下極具溫度的一章。
全民根基:從國家使命到普惠于民
全國運動會自1959年誕生以來,始終是中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從振興全民體育的起點,到奧運戰(zhàn)略的孵化器,再到如今全民健身的推廣平臺,全運會定位的每一次調整,都折射出中國體育政策的深層變革,也反映了在這些年的經濟發(fā)展影響下,中國最高級別的體育盛會開始和普通人生活發(fā)生越來越深刻的關聯(lián)。但溯其根源,“增強人民體質”的初心,已為今日之“全民全運”夯筑堅實根基。
全運會的起源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1959年首屆全運會,既是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也是當時國人關注和了解體育的最重要窗口。從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開始,競賽規(guī)則和項目設置與奧運會全面接軌。
2001年7月,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每年的8月8日被確定為“全民健身日”。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
這些頂層設計的確立,為全運會的“全民化”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理念的變革最終體現(xiàn)在賽事的核心規(guī)則上。2017年在天津舉辦的第十三屆全運會首次大規(guī)模增設19項群眾賽事,讓7萬名普通體育愛好者走進了國內最高水平的體育賽事。此后,群眾項目的數(shù)量與類型持續(xù)擴容。2025年十五運會,群眾賽事活動設置23個大項、166個小項,分為比賽和展演兩類項目,涵蓋龍舟、圍棋、輪滑、舞龍舞獅等覆蓋全年齡層的項目,降低參與門檻。
從“奧運練兵場”到“全民全運”,跨越66載的全運長河,正是中國體育價值重構的縮影。它既折射出早期發(fā)展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也展現(xiàn)了政策引導下的開放可能。
全民舞臺:從精英展示到大眾登場
十五運會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全民健身”的理念強化上,而是將“全民”的理念貫穿于賽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除了群眾賽事項目大量增加,“全齡友好”的理念也照進現(xiàn)實。群眾比賽門球項目賽場上,近200名選手年齡橫跨半世紀,從19歲新銳到70歲宿將同場揮桿;群眾比賽氣排球項目決賽,59歲的胡越作為廣東女隊最年長選手,雖憾獲第四,卻依然盡情享受著運動帶來的純粹快樂。
火炬手選拔從昔日體育明星,擴展至基層體育工作者、行業(yè)代表、快遞小哥、環(huán)衛(wèi)工人、社區(qū)志愿者、抗疫先鋒等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勞動者,讓火炬?zhèn)鬟f真正成為“百姓舞臺”的縮影。
在開幕式主火炬點燃儀式上,“全國道德模范”賴宣治是唯一非運動員火炬手。雖然他不是運動員,卻培養(yǎng)出52位跳繩世界冠軍。他首創(chuàng)“無影腳”跳繩法,帶領學生打破13項世界紀錄,推動跳繩成為全民健身潮流。
同樣,十五運會志愿者選拔規(guī)則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開放、包容且充滿活力的全民參與平臺。志愿者招募面向全社會公開進行,匯聚了高校學生、企事業(yè)單位職工、社區(qū)居民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這種多元化的組成,確保了志愿者隊伍能夠代表并理解不同群體,增強了全運會的親和力與全民代表性。
全民共鳴:從文化符號到情感認同
普通人的參與,為宏大的全運敘事注入了無數(shù)鮮活的私人注腳;而盛大的開幕式、可愛的吉祥物與響亮的宣傳語,則沉淀為整個社會的集體記憶。
11月9日晚,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夜空被十五運會開幕式點亮。這是一場嶺南文化薈萃的盛典,“粵韻武魂”中蘊藏著剛柔并濟的哲學,“龍騰獅歡”里奔騰著民間最樸素的生命力。從木棉、紫荊到蓮花,嶺南四時花卉于此綻放;從廣彩、粵繡到廣琺瑯,精巧的工藝背后是樸素的匠心。
當龍頭魚身的巨型鰲魚燈騰空而起,繞場飛行,它將現(xiàn)場情緒推至高潮。那些根植于傳統(tǒng)的文化符號,同樣被賦予了嶄新的生命:由光影與AR技術構筑的“龍舟”在賽場破浪,醒獅表演和英歌鑼鼓先后上演。而當《海闊天空》與《中國人》相繼響起,幾代人的青春與共同記憶在那一刻被瞬間喚醒。傳統(tǒng)與流行于此不再割裂,而是在一個全民性的舞臺上交織共鳴,全運會也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匯入當代生活的江河。
所有這些用心的細節(jié)與表達,無不意味著全運會正在將莊重的“國家儀式”和可親的“人民節(jié)日”融為一體。它不再僅僅是頂尖運動員競逐榮譽的戰(zhàn)場,更成為一個所有人均可抵達、可感受、可定義的,屬于我們每個人的體育文化盛宴。
全民愿景:從區(qū)域協(xié)同到命運與共
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lián)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而這本身就是“全民”概念在空間和制度上的巨大突破?!叭袢\”的“民”,從內地居民擴展至香港、澳門的同胞。這不僅是地理上的聚合,更是制度、文化和社會心理的“聯(lián)通”,是“一國兩制”生命力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展現(xiàn)。
十五運會火炬?zhèn)鬟f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座城市同步舉行,共設火炬手200棒,每個城市跑動50棒,在全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xiàn)“三地聯(lián)動、四城同傳”。賽事也巧妙地分布在粵港澳三地的城市中,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依托深圳灣大橋跨越深港兩地,由珠海承辦的公路自行車賽路線跨越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龍舟邀請賽等群眾賽事在粵港澳三地同步舉辦。對于粵港澳大灣區(qū)居民而言,全運會不再是某個城市的盛事,而是“一小時生活圈”內觸手可及的體驗。這極大地拓寬了參與的物理邊界,讓“全民”體現(xiàn)在跨區(qū)域的流動與共享之中。
縱觀全運會六十余載發(fā)展歷程,從國家榮譽的承載者到全民健康的推動者,其演進軌跡清晰勾勒出中國體育事業(yè)從“競技優(yōu)先”到“人民至上”的理念變化。十五運會更是將這一理念推向新高度。三地聯(lián)合承辦的創(chuàng)新模式,不僅打破了地理邊界,更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xiàn)了制度協(xié)同與文化共融?;鹁?zhèn)鬟f的“四城同傳”、賽事項目的跨境布局,讓“全民全運”從口號化為大灣區(qū)居民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體驗。
這場盛事的意義早已超越體育競技本身。它既是嶺南文化的一場當代煥新,也是區(qū)域協(xié)同治理的一次生動實踐;既是普通人通過群眾賽事、志愿服務構建私人記憶的溫情時刻,更是全社會通過開閉幕式、吉祥物等符號凝聚集體認同的文化儀式。當全運會的舞臺從單一的競技場延伸至城市的街巷、社區(qū)的廣場、跨境的基礎設施,“精英體育”與“全民健身”在此交匯融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賽事的轉型,更是一個國家體育發(fā)展觀的進步。
全運會的未來,在于持續(xù)打破“賽場”與“生活”的界限,讓體育精神真正滲入日常。唯有當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身邊的場館健身,在跨城的賽道奔跑,在文化的共鳴中找到歸屬,全運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全民全運”。而這正是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進程中極具溫度與深度的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體育頻道
本文地址:http://www.bxbedu.com/html/64e5699879.html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fā)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